49中林同学坠楼事件,这几天刷屏了,说实话,网上最多的就是质疑声,可信的信息源并不多。事件发生后,所在学校、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当地警方发布了三个回应,只是给出了结论,排除他杀,系个人原因坠楼,之后再无发声。总结现况,事件各方都已经处于了静默状态,只剩下已经被点燃的群情激愤和疑惑的众多网民,还在静等着互联网的七天记忆消退,随风散去。打开搜索引擎,搜索“学生坠楼”会发现,就在近期,全国各地学生坠楼自杀事件,比比皆是,甚至某地10天之内发生了三起,可引发如此关注的,几乎没有,往往都是一则学生个人原因坠楼的情况通报了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自杀,只要孩子的家长对于善后处理没有异议,又有多少人会关心呢?话说回来,就是关心了,也没有信息源啊!49中林同学坠楼事件,经过了网友们乃至各大媒体的质疑事件疑点的高峰期,反面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什么涉事中学的孩子正在准备高考,过多的媒体报道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林同学家长此前的发声,存在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足以采信;有人在借事件蹭热度刷流量,故意把水搅浑......其目的不外乎让这个事件的关注,尽快散场,各人只顾各人的事去吧。对于事件的真相,对没有没有跟林同学亲密接触的外人而言,只能根据仅有的几个公开的真实信息源和那些所谓匿名的不知真假的爆料者提供的信息,加上以往的各人社会经验和见识,作出猜测和判断。犹如此前文章提到的,孩子离世前,究竟发生了什么?监控是否应该允许公众知晓,学校是否允许媒体采访?学校不是荒无人烟,没有目击者的场所,在如此人员密集的场所,即使摄像头损害,了解事情应该不难。值得注意和深思的是,作为目击者的孩子同学、老师,他们的声音呢?都是从学校生活过来的人,虽然没有经历过同学坠楼事件,但人人都经历过同学丢东西、上课有人说话需要老师追查的事件吧?那时候没有摄像头,每逢这样的是,班主任就会化身侦探,上课事件,一个一个的把学生叫到教室外的走廊上,不用一节课的事件,就会找到偷拿东西,或是上课时间说话捣乱的那几个人,予以惩戒之。
故,在人员密集、接触密切的学校里,而且都是未成年人,谁没有几个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想隐藏或保守什么个人秘密是很难的。以此推断,想要调查一个孩子的自杀原因,真的很难吗?需要出动多个部门乃至警方专业侦查力量,都这么长时间没有调查结果吗?亦或是,有了结果,处于各种顾虑,不予公布?有人会说,孩子们的学业重要,不能因为大范围的调查,耽误别的孩子们的学习。在一个孩子生命逝去之后,关于事件的真相,对于生命的重视的人文精神,难道是身边几个同学被调查落实耽误时间,所能比拟的吗?这份人文精神,对于社会其他成员遇到事情的选择判断,对于被调查学生今后的人生价值取向,是落下几节课的时间影响,所能比拟的吗?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自己的身边人和事就行了,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由于办公号的原因,陆陆续续加了上千名的微信好友,但平时能聊天的很少。每天发文之后,自己会选择四五篇文章发送到朋友圈里,平时也至于看微友们的朋友圈,了解法律动态。烟语君曾经有一微信好友,网名标注的是个律师,加上了好友也没什么联系。今年的三月份,该微友一天之内私发给烟语君数个相同的链接,内容都是水滴筹,讲他的父亲病危,急需捐助,私发给我的目的,试想让我通过公众号转发。烟语君翻开他的微信号朋友圈,发现他此前数年来基本不发朋友圈,为数不多的发布,多是自己在各地的旅游美食美景,要么是自己办了案件成就感满满,别说所谓的社会事件,就是本公号的文章,从来就没有转发过。自从他替父亲发布水滴筹后,开始每天四五遍的密集转发捐助链接,呼吁微友们深处援助之手。对于他这样的人,烟语君是不是该转发呢?最近,还有一名法院离职从事律师的,自己也身受车祸,也在朋友圈密集的转发水滴筹链接,一位网友将他的微信号推送给烟语君,也想让转发。翻看他的朋友圈,跟上面的那位律师,情况基本一样。不知道是不是真应了那句话,只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才知道能够帮助别人的品质可贵。
社会上的事件,无论多远的距离,对于每个人而言,从来不是一个可以置身之外的孤立事件,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发生在远方,貌似毫不相关的事件,其最终影响里,会对每个人的遭遇产生影响。
成都49中门门外,林同学父母抱着孩子的照片坐在学校大门前,背后的校训格外的醒目:求真求实,至善至美。这八个字,应该是该学校的校训和办学理想,可这只是挂在墙上的校训,对于林同学坠楼事件的处理过程,却是刻在每个学生心中的校训。
事件没有深入全面的调查,不断言事情的真相,这是基本的法律要求,但是,对于事件真相的关心和探究精神,却是代表着每个人对于是非观、价值观的判断。你不关心真相,真相也就不关心你。成都49中很远,但朋友圈的救助却很近,它们真的没有联系吗? 往期文章:公诉人开庭怼辩护律师:TMD...,这是法庭,不是你想怎么讲就怎么讲的
往期文章:北京一法院招的21名法官助理仅两名男生,法院为何女生越来越多?
往期文章:律师指导贪官转移受贿款“不留痕迹”被判刑,法律上别扭不?
往期文章:如何躲?以为是领导组织兄弟单位餐聚研究案件,实则他们都是犯罪分子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